欢迎来到硅业在线赢硅网!
立即发布信息
供求
  • 供求
  • 资讯
光伏是最值得期待的产业互联网产业
新浪博客 | 来源:新浪博客 浏览次数:1269 发布时间:2017年2月13日
摘要:

探讨光伏企业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结合的问题,这是第四篇,虽然希望是个小结,但是问题仍然多于结论。

  硅业在线赢硅网2月13日讯  探讨光伏企业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结合的问题,这是第四篇,虽然希望是个小结,但是问题仍然多于结论。

  按照互联网大咖们的说法,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时代。虽然一时对“产业互联网”的内涵还无法概括,外延更无从界定,但是在经过二十多年颠覆性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思维维度、商业模式的提升和冲击,传统企业提升后的发展又反过来对互联网技术、思维的促进作用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

  观察2016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两件事情让老红印象深刻。一个是,郭广昌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的重构才刚刚开始。对供应链、对制造业的重构,虽然现在看上去没有那么明显,也没有涌现出几个大的企业,但我认为这些重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深刻”;一个是,“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联网企业”的评选结果,虽然视频、直播仍然占据半壁江,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如火箭速度上升的“找钢网”——“集钢材交易、物流、金融、仓储加工、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平台”。

  

  如果产业互联网说法成立,老红以为光伏应该是走在最前面、最值得期待的产业互联网产业。

  第一,同为新兴产业。不同产业的不同产生年代,严重影响着它与互联网的不同结合结果。在互联网思维、应用无所不在的时代,传统产业是被植入互联网的,新兴产业是与互联网共生长的。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与泡沫破灭后的互联网再生时间一致的,是与移动互联的问世同步发展的。于是,在中国光伏产业,有着最早的产业互联网融资平台——绿能宝,有着最早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联合光伏的“众筹”,有着最早的产业互联网创新生产模式——英利的“众包”,有着能源行业最早的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服务企业——东润环能。

  第二,同样的基因和思维。分布式能源是人类能源供给形式的回归,这种回归又是与互联网思维的殊途同归。在形态上,分布式光伏的自发自用一改传统能源大一统的供应方式。在思想上,分布式光伏的民主、分享、去中心化是与互联网思维一致的。

  中国光伏产业最可能出现产业互联网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光伏+互联网,还是应该从“痛点”入手。除了弃光、限电、并网难、补贴难这一类受政策、产业基础影响,短期内不可改变的“痛点”,老红以为,光伏产业当前的主要“痛点”应该是:电站资源获取,产业整合带来的企业跨界发展。

  电站资源获取是光伏终端市场持续的“痛点”。在解决这一“痛点”比较成功的尝试中,不管是线下的浙江晴天公司的“地推”、首信阳光公司的“体验馆”,还是线上赢泰电子公司的“光伏云”等,都还只是有限地解决持续、大规模、大范围获取电站资源的问题。具有互联网基因、思维的东润环能公司,其正在形成良性“流量”的“能量魔方”值得特别的关注。

  产业整合、企业跨界是当前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主要“痛点”。在量上,这是一个市场占有率集中的过程。在质上,这是一个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换的过程。转换和跨界的大致方向有光伏+金融、光伏+交通、光伏+建筑、光伏+电站资源获取、光伏+电站运维、光伏+供求服务(供应链)等,但是转换成功的企业还未出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光伏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尤其缓慢,会否出现“找钢网”这样的服务平台值得关注。

  当前光伏产业互联网发展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请从只解决一个“痛点”入手。许多光伏企业,想到转型,想到与互联网结合,无不想到如何搭建一个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动辄称自己是“光伏产业的淘宝”、“光伏产业的优步”。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一个成功的,无孔不入的风险投资至今也还没有来到这个产业环节就是证明。原因是:能源行业受过去大一统供给形式的限制,一时难以形成足够支持产业互联网企业生存的必要流量。范必在《中国为什么离能源互联网还很远?》中说:“互联网世界的特点是充分竞争、非公经济为主、市场主体分散,但是能源世界的特点是高集中度、单边购买、特许经营、国有为主等”。所以,依靠自有资金购买流量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光伏企业,请把有限的资金投在未来可能产生足够流量的一个“痛点”上。

  一个是,请慎重选择转型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时机。不同时期光伏产业的痛点会很多,但并不意味有痛点目前就能够形成足够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比如融资难是光伏产业的“痛点”,但受目前个人需求流量不足影响,不可能搭建成功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再比如以西部大型光伏电站运维为切入点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企业,由于大量限电现象的存在,不能带来预判的流量,个别企业只好将相关数据转而服务电站建设融资。

  老红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想明白:比较当前风头最盛的共享自行车的流量,个人屋顶光伏、智慧能源管理所能带来的未来流量是不小的,可是为什么没有风险资金进入?是时机问题?是缺少成功商业模式问题?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建立就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聊到互联网思维,老红很是认同他的理解:1、平台思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场合下分享其环境下的信息;2、大数据思维。形成了不但数据共享,而且数据分析的思维特质,用数理统计的结果替代简单的形式逻辑推理,使得思维更为精准;3、未来估值思维。以点击量为基本数据,设定一定的发展速度,设定未来的量价关系,将所有未来价值贴现到现实。老红需要补充的是,当以上互联网思维要变为现实的产业互联网的时候,流量是基础。

  产业互联网如何形成是一个问题,形成后对光伏产业的影响是什么又是一个问题。如果“数字化是企业走向产业互联网的第一步”,那么,马云不久前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新制造——按需定制”是否就是第二步?

特别声明:

本网(站)及其相关载体所载(述)资讯、信息、数据、观点,特别是涉及到的有关分析、评判内容等,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个人观点或意见,且受时效性和区域性等诸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与硅业在线赢硅网的立场和观点无关。本网(站)因能力所限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未做证实,所载内容不应成为任何交易和评判的依据和条件,请读者自行决定并参考使用,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权益和相关责任,全部由读者自行承担。

  

联系我们:

编辑:曹鹏云 电话:010-82070650-693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caopy@windosi.com

责任编辑:王朝荣 电话:010-82070650-363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wangcr@windosi.com

建议与投诉:gm@windosi.com  gm@sinosi.org

欢迎并恭候您的垂询!

声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本链接.

客服热线: 4008 900 668

电话:+86-10-82070680 传真:+86-10-82070690 Email:service@windosi.com

特别顾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所有本网站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硅业在线赢硅网所有,任何信息的转载请注明源自硅业在线。

QQ群联盟:硅业在线光伏交流群 203644686 高纯石英砂群 103903409 金属硅 217372614 硅合金群 40617384 微硅粉,硅微粉,硅粉群 2388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