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硅业在线赢硅网!
立即发布信息
供求
  • 供求
  • 资讯
成都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发展形势分析与需求预测
能源规划建设处 | 来源:能源规划建设处 浏览次数:1582 发布时间:2017年4月25日
摘要: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

      硅业在线赢硅网4月25日讯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级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历史性发展机遇汇集,将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能源发展回顾

  (一)基本情况。

  1.能源消费总量平稳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由“十一五”末的3753.3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十二五”末的4556.5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95%。其中,全社会用电量486.3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34%;天然气消费量56.19亿立方米[1],年均增长5.60%;油品(成品油)消费量502.50万吨,年均增长2.30%;煤品及其他能源消费量722.62万吨标准煤,年均下降6.01%。

  2.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电力、天然气、油品(成品油)、煤品及其他能源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6.77%、13.15%、17.58%、32.50%调整为“十二五”末的37.74%、15.67%、30.72%、15.8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76%,较“十一五”末提升了2.56个百分点。能源生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中石油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入试生产,标志成都结束了油品全部依靠市外供应的历史。“十二五”末,全市油品产量达到467.40万吨,油品(成品油)成为全市能源生产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种。此外,全市正积极推进成都市LNG应急调峰储配库建设,进一步提升天然气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能源设施承载能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期间,成都加强了电力、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快速提升。

  电力方面,“十二五”期间,成都电网实施了“腾飞工程”,全市电力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25.06亿元,九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双桥子220千伏变电站、糠市街110千伏变电站等79个项目投入运行,电网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市 500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容量134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站45座,变电容量1800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66座,变电容量1786.55万千伏安。成都500千伏电网向西、向南共12回500千伏线路汇集川西水电,向北以4回500千伏线路与德阳电网联接,形成了成德地区龙王~桃乡~尖山~蜀州~丹景~什邡~谭家湾~龙王500千伏双环网结构;成都220千伏电网形成了“环网建设、分片运行”的网架结构,主网架由沿中心城市外围建设的220千伏双环网闭环供电干线及其支线构成;东部、西部分别形成了220千伏双环网电网结构。“十二五”末,成都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承载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一个“十一五”末的成都电网。

  天然气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天然气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8.25亿元,先后完成了汽车产业功能区供气配套工程、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供气配套工程、四川石化基地供气工程等大型供气管道建设。城乡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接通管道天然气的乡镇(街道)比例由“十一五”末的89.27%提升至“十二五”末的96.67%。“十二五”末,全市有天然气管线18704公里,全市管网日输气能力达到2900万立方米,约为“十一五”末的2倍。车用燃气方面,全市建成投运CNG加气站105座,LNG加气站2座,日加气能力210万立方米。

  油品(成品油)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成品油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91.24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成品油管网、加油站布局,彭州成品油储备库项目建设完成,中航油航油管线建设接近尾声。到“十二五”末,全市石化炼化一体厂1家,原油炼油能力1000万吨,实际加工原油751万吨;成品油库13座,储油能力114.82万立方米;在营加油站782座。

  4.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督管理等措施,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十二五”末,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87吨标准煤(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较“十一五”末下降17.02%,超额完成节能目标。

  5.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序发展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开工建设了3座环保发电厂,其中成都九江环保发电厂和祥福环保发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到“十二五”末,全市已投入运营的环保发电厂达到3座,装机总容量达到9.6万千瓦。“十二五”期间,成都环保发电厂累计发电量达到25.17亿千瓦时,约为“十一五”的10倍。

  

QQ图片20170425145552.png

  注:(1)2010年、2015年实际数采用统计数据;(2)[ ]内为5年累计数;(2)GDP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3)煤品包含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和煤制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需从市域外购入供应,因此,能源供应安全和保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等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依然较为困难。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是民生工程,也是典型的邻避设施[2],部分项目虽已落地,但因征地、拆迁补偿或居民反对等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甚至被迫停工。

  二是基础设施体系仍然存在短板。突出表现在用电负荷快速增加,电力设施支撑不足,成都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承载能力仍未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农村电网不够坚强,农村电网供电半径过长,线路末端存在低电压现象。

  三是能源供应季节性矛盾依然存在。当前,全市能源供需总量总体平衡,但季节性矛盾仍然存在,夏季的电力供需矛盾、冬季的天然气供需矛盾时有显现。虽然“十二五”后期两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未出现季节性供需矛盾,但能源保障的潜在性风险依然存在。

  四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全市能源应急储备十分有限,用能高峰时段基本上依靠上游能源企业的调度,极端恶劣天气造成用能剧增或上游能源企业出现事故无法正常供能,对全市能源供应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二、“十三五”能源发展形势分析与需求预测

  (一)面临形势。

  1.能源消费实施总量控制。

  “十三五”期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将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重点工作。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左右。未来五年,为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我国将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这一阶段,成都将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在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全市能源总量控制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能源结构加快调整。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电力、天然气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其中,在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领域,我国将继续推进水电开发,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从成都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占比相对较小,电力和天然气占比仍有提升空间,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因地理位置因素缺乏大规模利用条件。进入“十三五”以后,成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将快速提升,电力作为优质高效、清洁便利、容易传输的二次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随着CNG、LNG推广和广泛应用,城镇生活燃气普及率的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成都煤炭占比将进一步下降,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3.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在我国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新形势下,我国将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0%到45%。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是我国碳减排的主体和关键。因此,国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能源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如《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成都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导致产生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容量“先天不足”。进入“十三五”以后,工业发展、居民生活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能源消费将持续增长,在工业节能空间不断收窄、非工行业用能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全市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4.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将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未来五年,我国将按照市场化导向,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以回归能源的商品属性。当前,成都能源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管理、执法机构,难以快速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对成都而言,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以后,全市能源管理体制将面临调整。

  (二)需求预测。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按照“157”总体思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成都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3],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其中成都工业将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全市工业园区面积由“十二五”末的349.2平方公里增长到540平方公里,建成千亿级园区7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将达到9.8%左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成都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能源消费将朝着低碳循环方向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约优先、绿色利用将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形势下,成都能源利用效率将不断提升,节能目标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目标,按照能源发展适度超前经济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目标等因素影响,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能源需求量达到575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80%。

  1.电力。

  “十三五”期间,成都工业经济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工业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6万亿,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将对电力产生较大需求。初步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用电量将达到300亿千瓦时以上。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人口、人均用电量持续增长,居民用电量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十三五”期间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新增400多公里,轨道交通车辆对电网负荷的需求将新增10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到“十三五”末,预计全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1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电量将明显增长。综合考虑,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用电量将达到658亿千瓦时(取趋势拟合法和平滑法平均值),年均增长6.20%。

  

QQ图片20170425145602.png

  2.天然气。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提高燃气普及率,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的新形势下,全市工业用气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统筹城乡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气和商业用气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将加大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将继续上升,车用天然气将稳步增长。综合考虑,“十三五”期间,全市天然气需求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73亿立方米(取趋势拟合法和平滑法平均值),年均增长5.40%。

  

QQ图片20170425145613.png

  3.油品。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完善“三环十三射”高速路网,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新机场高速、成资潼广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三绕)等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全市航空、公路交通运输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势必带动油品需求增长。成都居民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而拉动汽车消费。初步预计,未来五年全市私家车保有量将保持17%左右的增速。综合以上考虑,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油品(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668万吨(取趋势拟合法和平滑法平均值),年均增长5.90%。

  

QQ图片20170425145623.png

  4.煤品及其他能源。

  “十三五”期间,随着全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深入推进,以及国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措施实施,全市煤品及其他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将下降,考虑到成都煤品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基数已相对较小,煤品及其他能源占比下降速度可能有所放缓。综合以上考虑,预计到“十三五”末,煤品及其他能源消费量587万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07%。

  

QQ图片20170425145632.png

  三、“十三五”能源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突出节约优先,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智慧发展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瞄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度超前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狠抓资源落实、保障能源有效供给;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优质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保障。

  (二)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以能源消费年均4.8%的增幅支撑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规划目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4。到“十三五”末,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控制在5750万吨标准煤(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实现能源供需平衡,能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2.结构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类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占比达到30.3%。电力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力争达到40.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6.9%,油品(成品油)消费比重达到32.4%,煤品及其他能源比重10.2%。

  3.节能目标。

  实施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用能,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到“十三五”末,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359吨标准煤(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比“十二五”末下降15%(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4.保障目标。

  ——电力。到“十三五”末,成都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承载能力达到195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一个“十二五”末的成都电网;

  ——天然气。到“十三五”末,全市乡(镇)及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接通管道天然气的比重达到100%;

  ——油品(成品油)。到“十三五”末,全市成品油储备能力达130万立方米,加油站数量达到890座。

  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目标。

  “十三五”期间,完成能源重大建设项目投资427.1亿元,其中,电力328.1亿元、天然气89亿元、油品(成品油)10亿元。

  

QQ图片20170425145642.png

  注:(1)2015年实际数采用统计数据;(2)[ ]内为5年累计数;(2)GDP以2015年不变价计算;(3)煤品包含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和煤制品。

  四、“十三五”能源发展重点工程

  (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和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实际,坚持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油品和生物质能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全市能源保障能力奠定基础。

  1.电力。

  围绕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以及电力需求增长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坚强智能受端电网,进一步提升成都电网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一是加强电网建设,围绕力争到2020年成都电网最高负荷承载能力达到1950万千瓦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成都500千伏电网建设,完善220千伏骨干供电网络以及110千伏高压配电网络,进一步提高电网承载能力。新(扩)建6个500千伏输变电站项目、36个220千伏输变电站项目、146个110千伏输变电站项目。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十三五”末,全市规划建成和投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约757座,充电桩约11万个。三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广建设智能变电站,开发、应用输变电设备状态诊断、智能巡检等新技术,加快部署配电自动化系统。到“十三五”末成都电网实现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实施“互联网+”电力计划,积极探索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能源路由器等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等对电网的需求。四是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为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奠定基础。“十三五”期间农村电网项目投资47.93亿元,新建或改造农村10千伏线路3481公里,低压线路12426公里,10千伏配变123.9万千伏安。

  2.天然气。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当超前”的原则,加快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加快推进成都绕城高速高压输储气管道工程、成都天府新区集输气管道工程、新场—三邑—成都天府新区输气管道工程、川西崇大邛地区输气管道工程、中江—龙泉输气管道工程、天府国际机场供气工程、简阳空港经济区供气管网、成眉石化园区供气工程、经开区拓展区配气管道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全域覆盖、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二是加快农村天然气管线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接通管道天然气,乡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4%。三是加快推进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建设,推进成都市LNG应急调峰储配站项目加快建成投运,支持天然气经营企业建设调峰储气设施,提升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四是稳步推进加气站建设,新建CNG加气母站1座、CNG加气站15座、LNG加气站20座、CNG与LNG合建站2座,进一步完善车用燃气供应网络。五是实施智慧燃气工程,开发、利用物联网、红外及光纤探测等传感新技术,重点在城市大型综合体等使用场所和城市地下燃气管网推广应用,逐步构建智能化的燃气可视监控系统、调度系统等。

  3.油品。

  加快推进成品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油品运输储备能力。一是加快储备油库建设,进一步提高成品油应急供应保障能力。重点启动中石油104油库、102油库、中石化天回油库的整体搬迁和新建工作,推进交通油料和银龙两座扩建储油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成品油储备能力达130万立方米。二是合理布局加油站站点,重点完善成都天府新区、卫星城等区域加油站分销布局体系,满足本地加油需求,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成品油加油站110座,到“十三五”末全市加油站数量达到890座左右,形成覆盖全市、便捷安全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

  4.生物质能。

  合理发展垃圾发电,稳步推进成都(龙泉驿)万兴环保发电厂和成都(彭州)隆丰环保发电厂建设,科学、有序推进成都(邛崃)宝林环保发电厂、成都(新津)邓双环保发电厂等筹建项目。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新增垃圾发电装机容量14万千瓦。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探索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逐步提高发电用垃圾的燃烧值,以提升垃圾发电厂热能转换效率、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二)能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十三五”期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协调发展,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着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能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预留和严格保护输电线路、油气输送管道等走廊,优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其用地性质和规模。二是积极争取能源供应增量,进一步拓展成都与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供应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力争调入更多的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资源。三是提升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完善成品油、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研究论证天然气调峰电厂建设,进一步加强能源应急协调保障机制建设,强化能源应急管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不确定因素。

  (三)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突出提升电力、天然气利用比重,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实现清洁转型。一是着力提升电力消费比重,支持工业企业增加电力消费量,优先将工业企业纳入直购电试点范围,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二是稳步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在推进CNG应用的基础上,加快推广应用城市公交车、环卫车、载重货车等领域LNG汽车,积极发展工业和农村用户。三是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煤炭质量,推广洁净煤技术,加速推进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燃煤小锅炉淘汰,积极推广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工业锅炉。四是积极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成都高新西区、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等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重点在工业园区、大型商业设施等能源负荷中心,建设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主的区域式、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系统,提升能源综合利用能力和区域能源保障水平。五是推进油品质量升级,按照四川省统一部署,完成国家第五阶段标准车用汽、柴油升级置换。

  (四)能源供需机制改革工程。

  按照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精神和要求,结合成都实际情况,创新能源体制机制,推进能源供需机制改革,促进能源行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一是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加油站、加气站(含LNG加气站)、成品油商业储备库、燃气调峰设施、充电站和工业园区新增配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动能源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模式。三是推进燃气经营企业管网互联互通,支持企业建设联络线,逐步构建统一的天然气运营调度体系,增强市域内燃气调节能力。四是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部署,有序推进输配电价、售电侧等领域改革,着力扩大直购电试点范围,力争更多用电大户纳入直购电范围,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

  (五)重点领域节能工程。

  突出节约优先,转变能源消费理念,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不断强化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强工业节能,加快重点产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节能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以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为重点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监测设备等节能产品、设备、技术,到“十三五”末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5%。二是加强建筑节能,适度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加大节能施工新技术、节能建材、节能灯具等推广力度,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发展建筑工业化,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三是加强交通节能,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探索公交客车领域有条件分期付款、物流配送领域“首付+分期付款+一站式服务”模式,深化分时租赁等商业模式,加快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私人领域推广“成都造”新能源汽车。推动全市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着力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有效降低交通工具能耗。四是加强全民节能,加大对学校、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节能改造项目的支持,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参与节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全市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十三五”期间,组织110户企(事)业单位完成节能技术改造,累计节约25万吨标准煤。

  (六)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程。

  “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二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其他产业新增产能应达到国家先进能效标准,推进现有产能加强节能改造,达到国家相关要求。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激励机制,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交易市场,推进重点用能单位之间开展能源消费指标交易。四是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探索建设能源在线监测系统,及时跟踪监测、分析区(市)县、高耗能企业以及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能源消费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提前预警,有效调控。

  五、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按照《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立足成都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编制,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以清洁低碳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优化为总体导向,基本可以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5750万吨标准煤。经测算,到“十三五”末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约为5.18万吨、7.60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十二五”末降低17%(排放总量及下降目标均为预计数,最终以相关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当前技术条件下,能源消费客观上必然将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减轻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1.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制。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750万吨标准煤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比“十二五”末净增1193万吨标准煤。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万元GDP能耗0.359吨标准煤(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比“十二五”末下降15%,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前列。“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采取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用能、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等多种措施,确保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2.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推进低碳或无碳能源使用,减少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质量,煤炭及其他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从“十二五”末的15.87%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五”末的10.2%。突出提升电力、天然气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拓展电力市场需求,在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促进电力消费。到“十三五”末,电力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40.5%,较“十二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进一步增加天然气来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拓展天然气用户。到“十三五”末,天然气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9%,较“十二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成品油质量升级监管,按期完成国家第五阶段标准车用汽、柴油升级置换,确保清洁油品供应。

  3.加强能源生产、运输等环节的环境保护。

  电力领域,适度降低发电能耗、供电线损率等指标。研究推进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和综合利用试点,促进低碳技术发展。油气领域,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废水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提升加油站油气回收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地下油罐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改造。合理规划布局油气管网,推进管道共建、委托代输或同廊设置,减少耕地占用,保护地形地貌。加强能源生产设施监控,对全市重点能源生产企业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整治污染物超标排放行为。鼓励能源企业创新发展,支持能源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构建环境友好型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4.发挥节能环保审批的控制作用。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等规定,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加大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规范环评行为,强化审批责任制,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执行。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十三五”期间,全市能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总量控制目标,能源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费的污染排放规模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源发展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能够实现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发挥市级能源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创新驱动,加强能源重大事项协调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能源管理体系。整合部门、区(市)县、企业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协调联动。

  (二)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本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实施《成都“十三五”电力设施专项规划》、《成都市燃气设施布局规划(2016—2030)》和《成都市分布式能源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5)》等专项规划,强化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衔接,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市相关部门对区(市)县能源发展的指导服务。结合能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组织规划修编。

  (三)健全监督考核。

  细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明确时间要求、指定责任人,确保规划任务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任务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

  (四)创新建设模式。

  探索全市能源基础设施模块化建设模式,对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能源基础设施,先行完成建筑物建设,再根据负荷需求完成设备安装,缓解能源基础设施落地难的问题。支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大箱式变压器变电站的建设运用,缩减建设时间和占地规模。

  (五)保障能源供给。

  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建立能源部门、能源供需双方供给保障联动机制,确保能源稳定供应,优化能源供给保障应急预案,细化极端状况下的各项应急措施,提高能源供给保障的应急响应能力。

  (六)夯实能源管理。

  设立专业能源执法机构,配备能源专业执法人员,组织开展重点专项监管、重点问题监管,增强能源监察执法能力。依法监督管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符合政策法规要求。加大能源基础设施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危害能源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健全电力、燃气、成品油等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设施投入和安全生产监管。

  (七)做好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引导市民理解能源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科学认识相关能源设施的环境影响,提高节约用能的意识,特别是针对变电站、加油(气)站等项目,做好电磁辐射、油气回收等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市民、团体代表等实地参观,及时消除市民的认知误区。

  附件:

  1.成都市“十三五”期间电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表

  2.成都市“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表

  3.成都市“十三五”规划加气站点位表

  4.成都市“十三五”期间成品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1] 包括管道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按热值折算成天然气。

  [2] 即具有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设施。

  [3]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别声明:

本网(站)及其相关载体所载(述)资讯、信息、数据、观点,特别是涉及到的有关分析、评判内容等,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个人观点或意见,且受时效性和区域性等诸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与硅业在线赢硅网的立场和观点无关。本网(站)因能力所限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未做证实,所载内容不应成为任何交易和评判的依据和条件,请读者自行决定并参考使用,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权益和相关责任,全部由读者自行承担。

  

联系我们:

编辑:田安 电话:010-82070650-662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tiana@windosi.com

责任编辑:王朝荣 电话:010-82070650-363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wangcr@windosi.com

建议与投诉:gm@windosi.com  gm@sinosi.org

欢迎并恭候您的垂询!

声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本链接.

客服热线: 4008 900 668

电话:+86-10-82070680 传真:+86-10-82070690 Email:service@windosi.com

特别顾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所有本网站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硅业在线赢硅网所有,任何信息的转载请注明源自硅业在线。

QQ群联盟:硅业在线光伏交流群 203644686 高纯石英砂群 103903409 金属硅 217372614 硅合金群 40617384 微硅粉,硅微粉,硅粉群 2388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