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帮助中心|联系我们要闻|资讯|服务
我要采购我要销售项目合作我的商务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要闻>业内访谈
赢在硅业,网在天下!
业内访谈

国家能源局李冶:国家高度重视并力推能源的转型变革

2016年11月4日09:53浏览次数:1245来源:PVP365

  硅业在线赢硅网11月04日讯 由国家能源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院 、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在江苏无锡隆重举办。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受邀致辞,以下为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备受瞩目的新能源一次盛会,会议汇聚了全球能源领域的政界、企业家各位来宾,对于促进全球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交流,产业对接,构建合作共赢新模式,新机制,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侯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能源结构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新一轮变革,90%以上联合国气侯变化巴黎协定的签署国都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全球能源建设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一些国家比如丹麦、德国等国家,在某些时段的电力消费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能源,风电设备和光伏组件的价格近五年分别下降了20%和80%,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具备了和化石能源竞争的猛烈。

  中国政府正在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取得显著的进步和成绩。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2%,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20%,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五年时间下降了18.2%,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同时也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推动能源的转型变革,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新能源。中国已经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有可能提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在经历着强劲的增长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新增电源的投资主体。

  中国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方面,既然自身需求,也有全球能源变革外在环境的需要,我们愿与各国加强合作,加快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完成新一轮的能源变革。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新能源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升新能源作为主力能源的竞争力大家都知道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最终靠的是经济性和竞争力,而不能始终依靠政策支持,成为温室的花朵,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当前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预测,太阳能平均度电成本2025年比2015年下降60%。目前中国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和能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已经为降低全球新能源开发成本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以光伏为例,近十年以来中国光伏组件的价格从十年前每瓦近50元左右,已经下降到每瓦4元左右,光伏逆变器价格已经从十年前每瓦2元左右下降到2毛钱左右。整个光伏系统的价格从十年前每瓦60元左右,下降到现在每瓦7元,相应光伏的电价下降了76%。应该说中国光伏、风电、储能等规模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新能源发展成本降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市场竞争力,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为新能源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共同推进全球能源转型。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面向世界,要学习其他国家好的经验。中国还将继续加强与重要国际组织以及国家间的政策对话与经济合作,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融合,为世界各国新能源产业提供能力建设政策规划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欢迎世界各国企业,参与中国的新能源开发建设,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成本快速下降以及能源的转型发展。

  相关的产业和市场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发展和深入,全球能源供需形势均要发生重大的挑战,中国将重点加强能源方面的国际合作,制定有指导意义的路线图,明确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转型中的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

本网(站)及其相关载体所载(述)资讯、信息、数据、观点,特别是涉及到的有关分析、评判内容等,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个人观点或意见,且受时效性和区域性等诸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与硅业在线赢硅网的立场和观点无关。本网(站)因能力所限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未做证实,所载内容不应成为任何交易和评判的依据和条件,请读者自行决定并参考使用,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权益和相关责任,全部由读者自行承担。

  

联系我们:

编辑:刘洪硕 电话:010-82070650-365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liuhs@windosi.com

责任编辑:王朝荣 电话:010-82070650-363 传真:010-82070690 邮箱:wangcr@windosi.com

建议与投诉:gm@windosi.com  gm@sinosi.org

欢迎并恭候您的垂询!

今日聚焦
更多>>
意见征集
请您发表对本站的意见!

客服电话:4008 900 668